渣滓洞昏暗的牢房里,江姐正用筷子沾着纸灰水给友人写信:假若不幸的话最大的配资公司,云儿就送你了。
“云儿”是她的独子彭云,出生后只在江姐的身边待了几个月,就被寄养在他处。江姐在信中对儿子寄予了厚望,希望他能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,继承父母志向,为建设新中国奋斗。
1949年11月14日,江姐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,她的儿子不负所望,从小到大成绩优异,1965年高考成为四川理科状元,在选择学校时,他决定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,这是一所军事院校,按成绩他一定能被录取,没想到因为体检不合格被刷了下来。
高考受挫后,彭云的人生都发生了什么变化?结果如何?
1946年4月,华西医科大学协和医院里,一个男婴呱呱坠地,他就是彭云。生产前,江姐向医生提了一个特殊的要求,那就是实施剖宫产手术时,顺便帮她做绝育手术。
展开剩余90%江姐
这个要求让医生和友人都脸色大变,那个年代的人普遍认为“多子多福”,江姐此时只有26岁,刚生下一个孩子,战乱年代人们颠沛流离,若是这个孩子有什么意外,那就意味着江姐再也没有做母亲的机会。
江姐抚摸着孩子软嫩的脸蛋,微笑着说有这一个孩子就足够了,事实上她是因为深知当时国内形势十分严峻,担心孩子多了会影响革命工作。
江姐的丈夫彭咏梧也是一名共产党员,在其他地方工作,直到孩子出生十几天以后才匆匆赶来,得知儿子还没有取名,他略略沉思片刻,对江姐说:“孩子叫彭云可好?”
彭咏梧和江姐
彭咏梧的家乡是四川云阳县,孩子出生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,他希望不久的将来战争能结束,彭云能像天上的云一样自由快乐地成长,一个简单的“云”字,包含了父母无尽的期望。
彭云出生后只在父母身边待了短短数月,解放战争爆发后,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重庆地下党,江姐和丈夫随时有暴露的危险,身边带着只有几个月的孩子,无疑让风险系数又翻了倍。
出于保护儿子和不影响工作两方面的考虑,江姐和丈夫商量后,把彭云寄养在好友家里。不久后她得知敌人正在大肆捕杀共产党员的后代,企图利用孩子胁迫共产党员投降,好友的家里也不再安全,必须尽快把彭云转移到他处。
夫妻经过慎重思考,决定把彭云交给彭咏梧的前妻谭正伦。这天夜里,江姐提笔给谭正伦写了一封信,字里行间情真意切,希望她能帮助照看彭云。
第二天,一家三口来到照相馆,想要在分离前留一张纪念照。年幼的彭云“咿咿呀呀”地挥着小手,好奇地打量着照相馆里的一切,他还没有意识到即将和父母分别,那时候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分别竟然成了永别。
江姐还没来得及把彭云亲手交给谭正伦,就接到奔赴川东开展工作的通知,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友人,匆匆踏上火车离开。
谭正伦
战时物资紧张,很多人都没法填饱肚子,由于营养不良,年幼的彭云面黄肌瘦,衣服也十分破烂,这天他正在院子里玩耍,忽然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,抬头就看到一位面色慈善的妇女,妇女怜惜地抚摸着他的小脸,笑着说:“我是你的谭妈妈”,彭云张开双臂“咯咯”笑着扑进妇女的怀里。
来人正是谭正伦,她接到江姐的信就立即处理好家中事务,带着儿子匆匆赶来重庆。谭正伦紧紧地抱住彭云,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从此结下了无法割离的母子缘分。
江姐
彭云的幼年是在东躲西藏中度过的,川渝地区到处都是国民党特务,为了逃避抓捕,他只能跟着谭妈妈不停地换住所,有时候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处,就只能在桥洞下过夜。吃的食物也十分粗糙,糙面饼子加凉水就是一顿饭,有时候糙面饼子都没有,谭妈妈只能去街上讨要一些稀饭给两个孩子喝。
生活虽然艰苦,彭云却在谭妈妈身边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,每天晚上谭妈妈都会抱着他哼着童谣哄他入睡,妈妈温暖的怀抱成了彭云最安心的港湾,哥哥也会把最好的食物留给他吃,把稚嫩的肩膀借给他依靠。彭云也非常懂事,经常帮妈妈和哥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彭云
母子三人饥一顿饱一顿,也不知道过了多久,有一天,大街小巷忽然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声,1949年11月30日,解放军进驻重庆,重庆解放。谭妈妈抱住他又哭又笑,她说:“云儿,你就要见到你的亲生母亲了!”彭云对亲生母亲的印象非常模糊,只知道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。
那天,谭妈妈背着他穿街过巷走了很多地方,他们到各个“脱险同志登记处”寻找江姐的消息,结果一无所获。彭云又累又饿,趴在谭妈妈背上昏昏欲睡,后来,谭妈妈把他和哥哥留在家中独自出门寻找。
彭云坐在门口等了好久,直到太阳落山才看到谭妈妈的身影,谭妈妈抱着他放声大哭,彭云从来没见过她哭得这么伤心,长大后他才知道,重庆解放的前一天,他的母亲江竹筠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残忍杀害,江姐的生命永远停止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。
谭妈妈欢欢喜喜地去寻找母亲,找到的却是一具遍体鳞伤的遗体,而他的父亲彭咏梧也早已经在游击战争中壮烈牺牲。
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对英烈家属有照顾政策,政府安排谭正伦到机关工作,没想到被她一口回绝了。原来她得知机关工作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,担心没有办法照顾彭云,可是没有经济来源,母子三人靠什么生活?思来想去她决定到彭云所在的幼儿园当保育员。
彭云爱谭妈妈,也怕谭妈妈,谭妈妈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,让他不再像幼时那样体弱多病,慢慢成长为茁壮的少年。在学习上谭妈妈又对他十分严厉,日日督促他好好学习。
六七岁正是淘气的年纪,彭云贪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,反而偷偷地跟小伙伴去河里摸鱼,回到家就看到面色阴沉的谭妈妈,还没开口,谭妈妈的扫帚疙瘩就落到了屁股上,彭云立马哭了,谭妈妈打完他也哭了,她双手扶着孩子的肩膀,哭着说:“你这样怎么对得起你父亲和母亲?”
从那以后,彭云在学习上再也不敢懈怠,从上学开始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每年都会捧回一张鲜红的大奖状。
1957年重庆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《江竹筠:碧血丹心铸丰碑》的文章,用整版篇幅来介绍江姐的英雄事迹。
江姐临终托孤的故事被搬到舞台上,身为主角之一的彭云坐在台下泪流满面,脑海中母亲的模样已经非常模糊,他们只相处了短短数月,但是时间和空间都无法割断他们血脉相连的亲情。
1959年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巴蜀中学,这是一所市重点中学,老舍、郭沫若、田汉、茅盾等各界名人都曾经来校演讲。进入中学后彭云在学习上更加刻苦,同时担任班干部,经常热情地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、提升成绩。
生活上彭云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习惯,从来不用“烈士子女”的身份谋求特殊照顾,眼镜折了腿,他就用棉绳做个绳圈代替眼镜腿挂在耳朵上。
作为烈士子女,学校在生活上给予了彭云很多照顾,帮助他申请国家补助,特别是在三年灾害期间,给他补助了一些口粮,这些口粮也刚够吃饱,但是如果得知有同学没有饭吃,彭云也会毫不犹豫地把口粮分给同学一些。
彭云
上高中时,彭云经常参加纪念活动,一次到渣滓洞监狱参观学习,老师讲到江姐的英雄事迹,同学们都热泪盈眶,彭云在心底默默地呼唤“母亲!母亲!”他立志将来一定要成为父母那样对国家有贡献的人。
也不知道谁走漏了风声,大家都知道了彭云是江姐的儿子,纷纷围上来要看看烈士的儿子长什么样。老师为了保证他的安全,让一位同学穿上他的衣服大步跑开,等到所有人都被引开以后,彭云才在老师同学的保护下离开。
1965年彭云参加了高考,以他的成绩考北大清华绰绰有余,出乎意料,他报了一所军校——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,谭妈妈和哥哥都劝他慎重考虑,彭云语气坚定地说:“哈军工有我的梦想!”
江姐的遗书
那时候还是先报志愿后高考的模式,彭云主意已定,早早地提交了志愿表,等到高考成绩出来,他竟然是当年的四川理科状元,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录取几乎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。
彭云拿着成绩单激动万分,他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谭妈妈和哥哥,谭妈妈十分高兴,做了一桌好菜庆祝,吃完饭他们又一起去祭拜江姐和彭咏梧。
很快,彭云就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,他在翻开体检目录时,偶然发现报考军校需要经过严格的体检,体检不合格,成绩再好也于事无补。彭云的双眼都是高度近视,根本不可能通过体检,果不其然,他因为体检不达标被退档了。
彭云失落地回到家里,抱着谭妈妈失声痛哭,难道他的梦想要就此中断吗?他整日抑郁不欢,茶不思饭不想,人也肉眼可见地消瘦了。
哈军工
事情很快有了转机,就在快要开学的时候,彭云忽然收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,原来哈军工的校长偶然看到了他的档案,这么一个成绩优异、有志报国又是烈士子女的孩子,怎么能不让人家读书呢?最后哈军工破格录取了彭云。
彭云知道自己在体能方面不如其他同学,对自己要求极高,经常在教官规定的训练任务上继续加码,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,早晨天还没亮他就到操场上跑步,刮风下雪也不间断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彭云在大学期间的成绩非常优异。
毕业后彭云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孩,两人喜结连理,1974年他当了父亲,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远在老家的谭妈妈,邀请谭妈妈来北京的家里长住。
就在夫妻二人欢欢喜喜地收拾好房间,等着亲人来到的时候,忽然收到了噩耗:谭妈妈在来京的前一天突发脑溢血,离开了人世。
彭云放声痛哭,子欲养而亲不待,谭妈妈为他付出了那么多,如今他成家立业,正准备好好孝敬妈妈,没想到妈妈却永远离开了他们。
彭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,如愿获得了赴美公费留学的机会,在热爱的领域里继续探索。他在美国取得了博士学位,由于成绩优异,被美国一家知名的学术杂志社聘用,后来又成为美国名校马里兰大学的计算机系终身教授。
自从彭云留美,围绕在他身上的争论就从未停止,彭云的父母为了新中国牺牲了宝贵的生命,他却舍弃祖国为美国做事,在很多人眼里他违背了父母的遗志,也有负母亲江姐在遗书中对他的期望。
彭云面对外界的争议,始终默不作声,他人在美国,却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,还坚持让儿子在国内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,建立扎实的文化基础,同时也寄托了一位父亲的期许,希望儿子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祖国。
晚年,彭云接受了媒体的采访,对自己久居美国的决定做出了正面回应,他坦言年轻的时候总想着多做研究,这样才有能力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,不知不觉年岁渐长,如今想要继续为国家做贡献,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,末了,他用“我已经老了”五个字结束了采访。
品行方面,彭云为人正派,从不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;学术方面,他悉心钻研,努力在喜欢的领域里成就一番事业。彭云没有留在国内,但是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祖国的发展,为祖国在各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而高兴,他鼓励儿子毕业后回到中国工作,为国家做贡献。
彭云曾经对家人和朋友说:“母亲的遗愿,我只做到了一半”最大的配资公司,语气里是满满的遗憾,不论他身在何处,只要心怀祖国,都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。
发布于:天津市